通信世界:尊重员工创造 中天科技正能量源源溢出
2013-10-30

中天科技集团拥有近7000名员工,员工的知识、经验、智慧和创造力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近两年来,中天科技实践精细制造战略,使得一批拥有价值创造的员工脱颖而出,这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景象。

营造尊重员工创造的制度文化

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在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作用的同时,十分注意尊重一线员工的创造,设立了我国第一家企业“知识产权银行”,让员工的创造按积分存入“银行”,公司给予兑现奖励。采取多种措施驱动员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事业的成就感。集团每年都有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出台,但无论怎么变化,始终坚持尊重员工的主旋律,激发员工的正能量,在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员工得到了尊重,有了信任的环境,就能把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去解决。”上海中天铝线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冯爱军如是说。公司的框绞生产线异常断线成了头疼的问题。框绞辅助工唐城小组6名员工在一起合计,反复琢磨,自行设计出了框绞机张力盘式断线保护系统,不仅解决了异常断线的难题,还为公司节约用工30名,逃线事故降为零,并提高产能1000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中天科技铝包钢厂在复绕铝包钢单线过程中经常出现单线脆断的现象。拉丝车间机修工张兵提出建议,对复绕线进行改进:对放线架进行改造,增加了刹车大盘和涡流制动,可以让放线盘在很大的惯性下立即停车;增加了断线保护装置,在发生脆断时能够自动停车;增加了变频器,在达到设定的计米前,设备提前降速自动停车;更换收线电机。改造后发生断线时,设备能立即自动停机,减少材料损耗;在达到设定的技米长度前,设备能自动降速停机;通过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用工9人。

满足员工的个人价值期待

中天科技在考核中客观公正地体现员工的能力和贡献,满足员工的个人价值期待。对于木盘上孔的加工,传统的模式是利用手电钻一个一个加工,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下,稍不留神还会碰伤手或者大腿。制盘厂员工薛利华,看着伙伴们每天重复着这种复杂而又危险的操作,他的目光一下子就聚焦在钻孔这个工序上。稍有空余时间,他就和伙伴们琢磨开了。经过90多个日日夜夜的实验,一套木盘一次性多孔成型设备诞生了,在设备关键部件的制造上大胆应用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人工找圆心的难题。利用分度盘原理有效解决等分螺栓孔的定位和加工;运用气动控制实现台面升降,降低了劳动强度。统计显示,利用新型设备加工每套盘需要5分钟,而人工钻孔需要25分钟,原来每人每班的加工量为19套,现在每人每天的加工量为96套,产量一下子提高了5倍。这位2013年的新进员工被大家看好,工厂给予鼓励,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营造了“同心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能动性。

中天科技集团集合各种要素,加强对一线员工的鼓励和培养。在全国首创“精神家园工程师”工作制,推出了关爱一线员工的管理举措,及时、全面了解员工的情况,保证关爱及时,温暖贴心。员工工资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幅,有关奖励政策注意向一线员工倾斜。创造尊重劳动价值、关爱和维护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在岗贡献、关心企业发展的热情。

今年以来,中天科技材料厂的一线员工在“知识产权银行”里,储蓄了50多条有价值的建议,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都得到了相应改善。厂长翟以军的体会是,潜力在员工中,办法也在员工中。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一名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都能享受到充分的尊重。钢铝带的复合换盘方法好与差,不仅关系到成本控制,同时也能提升产品质量。钢带车间缪海军班组的办法总比别人多,他们采用了独特的换盘方法,使得复合时钢铝带收卷整齐了,下道分切工序纠偏变得非常容易,分切掉的边丝变窄了,材料利用率提高了。每年节约的钢铝材料12吨,节约用电7560度,同时又提升了产品品质。

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你给员工一个平台,员工就会还你一个惊喜”。中天科技普特缆厂厂长李新建总是喜欢给员工提供发展空间,让员工的潜能得到发挥,事业得以成功。他不断掌握员工的个人特长,利用其特长,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工厂有了新的项目,他就将项目的实施目的、要求及悬赏办法发布出去,动员大家来应聘,对应聘的解决方案组织评审,项目验收后,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奖励。工厂职能部门承担的项目,也要多方面征求一线工人意见,吸收合理化建议。他带头从去年年薪收入中拿出2万元,其他管理人员各拿出年薪的2%,共计14万元奖励一线工人。工厂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工厂近五年中,有十多名一线员工分别晋升到中层以上管理岗位。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工厂的生产线从几条发展到几百条,原来都是每条生产线分别供料的。工人冯惠宏、林凌、缪圣伟、缪祝群等纷纷献计献策,能否将几十条生产线用一个管道输送塑料、油膏等原材料。这个办法好是好,但并非容易实施。他们不断实验,不断失败,但工厂容许失败鼓励创新,工人们通过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工厂设备特点,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终于找到了科学方案,有效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套塑从两人一条线变为一人两条线;成缆生产线从两人一机变为一人一机,速度从25米/每分钟,提高到80米/每分钟,护套生产线从四人一线变为五人两线。李新建说,精细制造不是空谈,员工的聪明才智才是精细制造的基本力量。

(原稿摘自:《通信世界》总第616期 P22 链接:http://www.cww.net.cn/cwwMag/html/2013/10/28/20131028170136220.htm

推荐新闻
米乐m6app下载